近期要闻 >>>
协会通知 >>>
预约走访 >>>
经贸预警信息提示
2021年8月12日,印度商工部发布通报称,2021年8月3日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陶瓷餐具和厨具(不包括刀具和洁具)(Tableware and Kitchenware, excluding knives and toilet items)作出的反规避终裁结果,即建议对原产于或进口自马来西亚的涉案产品征收1.32美元/公斤的反倾销税,应修改为征收1.04美元/公斤的反倾销税。
2021年8月1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决定对特定网络设备、计算机及其组件(Certain Networking Devices, Computers, and Components Thereof)启动337调查(调查编码:337-TA-1275)。
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
新冠肺炎疫情让航运供应链陷入瘫痪,全球缺柜塞港事件不断上演,塞港问题持续恶化,如今全球约400艘集装箱船卡在港口排队,集运市场正在面临集装箱船问世65年以来的最大危机。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物流公司Kuehne+Nagel所提供的数据称,目前全球各地有353艘集装箱船正在港口排队等待卸货,拥堵情况甚至今年年初的两倍以上。以美国西海岸洛杉矶和长滩港为例,当前有22艘船在等待泊位,船舶至少需要等待12天才能停妥下锚并卸载船上货物。
根据德路里的最新报告,在跨太平洋、跨大西洋、亚洲至北欧和地中海等主要航线的496个航次中,第31周至34周期间宣布取消的航次,已达24个,取消率为5%。据Seaexplorer最新统计,全球塞港停泊集装箱船高达396艘。
造成全球货运阻塞的最大原因,是疫情影响下各国不同的边境管制措施,以及许多工厂被迫停工,危及整个供应链的顺畅,导致中国、美国和欧洲的运价飙升。有专家指出,供应链难以负荷终端需求暴增,加上港口基础设施老旧,导致集运行业经历65年来最大危机,更凸显该行业投资不足的问题。
而就在近日,中国最大港口宁波舟山港码头出现1名工人确诊后,这个全球第3大繁忙的集装箱港口面临关闭。根据宁波舟山港的声明,由于“系统中断”,宁波舟山港梅山码头的所有进出货柜服务于11日暂停,直到另行通知恢复。
据悉,这是继深圳盐田港自5月下旬关闭近1个月后,第二个因疫情爆发进行部分关闭的中国港口,令本已紧绷的国际航运更加雪上加霜。业内人士分析,梅山港区占舟山港运量约20%,短期将冲击港口作业,如果疫情进一步扩散,港口关闭时间延长,影响可能更具破坏性,因为全球贸易量通常在接近年底时上升,届时各家公司开始运送圣诞节及假期时关产品。
丹麦咨询公司eeSea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宁波-舟山外等待泊位的集装箱船数量巨大(见图)。
赫伯罗特指出,宁波舟山港码头暂闭,意味着航运将出现延迟。安全咨询公司GardaWorld指出,被关闭的码头约占宁波舟山港货柜吞吐量的25%,恐严重影响货物处理及运输。
达飞轮船发布公告,称部分船舶或被迫改道上海或直接略过宁波港,导致原订航行计划的延宕。
据最新消息,上海附近的港口已出现3年来最严重的堵塞,多艘船舶被迫改道,约30艘船舰在洋山港外排队等候入港。洋山港是上海主要的货柜集散码头。
在海运塞港缺柜下,集装箱船运价持续高涨,中国至美国运价约每FEU(40尺货柜)2万美元,中国至欧洲运价在16000美元至18000美元间。
业内专家认为,欧洲航线运价已接近托运人忍受度极限,再上涨空间有限;北美航线则因为需求持续处于高档,且缺箱缺舱问题难解,预计运价还将持续走高。由于塞港问题至第4季恐难以缓解,盛况有望延续至明年农历年前。
德国联邦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德国商品出口额环比增长1.3%,超过此前0.4%的预测,这是德国商品出口额连续第十四个月环比上升。联邦统计局此前发布的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德国经济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2%。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专家托马斯·博扬对本报记者表示,自5月以来,德国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趋缓,管控措施陆续放松,经济逐步进入增长区间。博扬援引联邦统计局数据认为,今年6月德国工业订单环比增长4.1%,超过此前1.9%的预测。“从第二季度开始的增长,将在下半年变得更加强劲。”
德国电子电气行业依赖出口,受经济形势向好等影响尤为明显。根据德国电子电气行业协会公告,今年1月至5月,全行业出口额同比增长11.8%,达894亿欧元。其中,中国是第一大出口市场,今年前5个月对华出口同比增长11.2%,达101亿欧元。截至目前,该行业今年实现的增长已弥补去年全年受疫情影响产生的损失。
博扬表示,德国与欧盟及非欧盟国家的对外贸易额均呈现增长态势。世界经济正在回暖,特别是中国等一些经济体经济形势良好,受此影响,德国经济未来几个月将保持乐观增长前景。
欧盟委员会也对德国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预计该国经济2021年将增长3.6%,2022年有望增长4.6%,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欧委会同时警告称,这一估计是基于下半年疫情形势稳定、管控措施进一步放松的前提下。欧委会负责经济事务的委员真蒂洛尼表示:“德尔塔变异毒株的蔓延提醒人们尚未走出疫情阴影。”
与此同时,出于对疫情形势的担忧,一些经济研究机构近期下调德国经济增长预期。欧洲经济研究中心近日将德国8月经济景气指数调至40.4,低于上月的63.3。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预测的商业景气指数表现同样不如预期。
伊弗经济研究所所长菲斯特认为,对疫情反复的担忧和供应链瓶颈,是拖累德国经济预期的主要原因。博扬分析称,疫情使全球供应链被打乱或中断,中间产品短缺致使德国工业、建筑和汽车等行业面临困难。据悉,由于芯片供应不足,德国宝马集团莱比锡工厂上月底不得不暂停部分生产线,一周5个工作日中仅有一天开工。
从汽车市场到日用消费品领域,欧洲跨国公司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继续取得不俗业绩,助力其全球营收同比大幅增长。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中国成功控制新冠疫情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中国市场和需求得以快速复苏,企业顺利复工复产。为此,欧洲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投资意愿持续增强。
今年上半年,欧洲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普遍增长显著。德国汽车制造商宝马全球营收同比增长28.1%,达到553.6亿欧元。中国市场上半年为宝马贡献了约46.7万辆的喜人销量,同比大增42%。
根据梅赛德斯-奔驰公布的成绩单,上半年共向中国客户交付了约44.2万辆新车,销售业绩也相当亮眼。
英国汽车制造商捷豹路虎公司在中国市场同样取得佳绩,上半年在华累计销售5.5万辆,同比增长52%;截至6月,已实现连续10个月的同比增长。捷豹路虎全球董事、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潘庆表示,今年上半年的持续增长,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市场无可取代。
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二季度全球营收197.5亿欧元,同比增长56%。巴斯夫执行董事会主席马丁·布鲁德米勒表示,在大中华区,巴斯夫在过去5个季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欧洲跨国公司在中国日用消费品领域也取得亮丽业绩。法国美妆巨头欧莱雅集团上半年财报显示,中国大陆市场为该集团贡献了34.2%的增长,继续担当其业绩增长的主要引擎。
德国运动品牌阿迪达斯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上半年在中国实现了24亿欧元的营收,同比增长36.9%。
中国欧盟商会公布的《商业信心调查2021》显示,中国市场已成为许多欧盟跨国企业全球业务的重要支柱,68%的在华欧盟企业对业务增长持乐观态度,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60%的受访者表示考虑在2021年扩大在华业务规模,比去年增长8个百分点。
欧莱雅北亚区总裁兼中国首席执行官法布里斯·梅加尔巴纳(中文名费博瑞)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没有什么可以改变中国市场在欧莱雅全球战略中的关键地位,作为集团重要的增长引擎,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欧莱雅的全球创新中心以及发展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主场。”
今年5月,巴斯夫与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同意在中国共同组建合资公司,生产锂电正极材料。巴斯夫首席财务官汉斯-乌尔里希·恩格尔表示,通过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巴斯夫将进一步巩固其在亚洲的地位,为中国及全球客户构建完整、独特的全球供应链。
随着中国与欧洲经贸合作的加强,中国强劲而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欧洲跨国公司开拓中国市场或在中国投资。正如费博瑞对记者所说:“今天,中国大陆已经是欧莱雅全球第二大市场,我们坚信,中国大陆成为欧莱雅全球第一大市场已指日可待。”
从贸易数据来看,中国和欧盟之间经贸往来日益紧密。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欧盟进出口额为2.9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4%。
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和完善的工业基础设施,助推欧洲跨国公司在中国取得强劲业绩,不断增强它们对实现可持续收入增长的信心,同时也增强了它们在中国继续投资的意愿。
信息来源:商务部、央视网、新华网、搜船网等